
(安徽青年報,4月26日)和學生一起上晚自習,與學生一起談理想、話人生,同學生一起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陪學生一起重走長征路……在安慶師范大學校園里,輔導員是學生生活的勤務兵,亦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更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
從2004開始,該校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通過健全制度、加強培訓、開展科研等方式,積極搭建平臺,不斷創新方法,持續激發輔導員工作的活力和動力,輔導員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涌現了一批深受學生喜愛和信賴的優秀輔導員。如今,這支專業化、職業化的輔導員隊伍已然成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出路暢通,輔導員心定了
4月14日下午,記者見到該校音樂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陳銀鳳時,是在她牽頭成立的敬敷女生工作坊,她剛送走一茬前來咨詢的學生。從事學生工作19年,陳銀鳳早已被學生視為“知心姐姐”,遇到煩心事都愿意到敬敷女生工作坊坐一坐、說一說。
回想1998年自己才接手輔導員工作,陳銀鳳連連感嘆不容易。“我們那個時候還以為輔導員跟高中班主任差不多,就是把班里的事務都串在一起,沒有什么經驗,也沒人跟我們說你應該怎么做”。陳銀鳳說,那個時候班上有學生遇上心理上的問題,自己急得團團轉,后來找到心理學專業教師幫忙,才算把事情解決掉了。這件事讓陳銀鳳很受觸動,私底下,她開始學習心理學。
在那個年代,像陳銀鳳這樣的輔導員不在少數。
該校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輔導員的各種需求開始被考慮到,出臺了《安慶師范大學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安慶師范大學輔導員考評辦法》等系列文件中,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第一次被提出來。
“那幾年高校擴招,學生數猛增,一位輔導員帶幾百名學生,很顯然,工作的實效性是大打折扣的”。學生處副處長夏建華說,前幾年,學校一直在做調研、試點,然后打報告申請編制,一場醞釀許久的輔導員隊伍改革在2016年全面拉開。
在該校2016年底出臺的《安慶師范大學輔導員隊伍建設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對輔導員人數配備、職責劃分、選聘、培養與發展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據夏建華介紹,目前,輔導員隊伍由一線專職輔導員、專職輔導員、兼職輔導員三個部分組成,總體上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備專職輔導員,每個學院專兼職輔導員配備不少于兩人。2016年,為充實和加強力量,該校又一次性招聘了20名專職輔導員。“今年等他們到位了,基本上達到了1∶200的要求,這在其他高校是不多見的。”夏建華說。
除了數量上配足、配齊,《辦法》中最令輔導員們拍手叫好的是輔導員的出路問題。“很多學校輔導員隊伍不穩定,年輕的輔導員干上三四年就流失了,最主要的是輔導員們看不到希望,行政級別解決不掉,工資待遇不高,自然留不住人”。繼2013年在部分學院試點的基礎上,去年該校為輔導員單列指標、單獨評審,同時作為學校黨政干部隊伍的后備人才庫,設立副科級、正科級、副處級輔導員崗位。目前,該校已有八名副高級以上職稱的輔導員。
“以前學校對于輔導員的考核都是放在全校大的考核下面,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起評,但是輔導員工作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比教學,輔導員教學時長不及專業教師;比科研,輔導員沒有項目,教學成果少,在考核中一直處于劣勢”。陳銀鳳說,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這些因素都極大地挫傷了年輕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如今《辦法》的出臺,讓輔導員工作不再是“一條道走到黑”,職稱、考評上的“綠色通道”,暢通了輔導員工作的出路,確保隊伍的穩定性。
去年底,該校對全校現有的81名(不含2016年招聘的20名輔導員)專職輔導員進行摸底,發現擔任輔導員工作8年以上的有40人、5年至8年之間的有24人、5年以下的有17人,輔導員隊伍穩定性良好。“在和兄弟院校交流的時候,部分學校輔導員工作最長的才六年,但在我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閃茜菁已經從事輔導員工作16年了,在學生工作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夏建華笑著說。
的確,近年來,該校不斷把輔導員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做好頂層設計,制度上保障,政策上傾斜,為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發展空間,就連陳銀鳳也經常開玩笑說:“現在學校政策好了,輔導員們算是趕上好時候了。”
從“方魔頭”到“方大大”
方蓬,該校經濟與管理學院一線專職輔導員,雖然工作才五年,卻已經取得不斐的成績:2015年省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一等獎、華東地區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二等獎;2015年省輔導員年度人物。在開展學生工作時游刃有余,被學生親切地喚作“方大大”。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方蓬曾遭到學生討厭。方蓬說,2012年踏上輔導員工作崗位時,她曾在一所中學擔任了很多年的班主任,所以到崗之初,她一直沿用了管理高中生的模式、套路來開展學生工作,依舊把分數看得很重,對學生的成績嚴格要求,每天一看到學生就開啟了“碎碎念”的模式。“結果自己每天累得半死,但學生依舊不領情,個別意見大的學生在背后給自己起了綽號‘方魔頭’”。
在被氣哭幾次后,方蓬找到“娘家”學生處求教,并在學生處的安排下,先后到延安大學澤東干部學院、武漢大學學習。同時,參加線上的網絡培訓,在一次次交流學習中,方蓬逐漸找到問題的癥結:大學生不同于高中,培養重心發生改變,管得太嚴,會遭到學生反感,不管又不行。為此,方蓬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減少開會次數,采用微信、QQ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聯系,確保有問題能夠第一時間做到上傳下達,同時不定期地走到課堂、走進寢室,與學生交流談心。2016年6月,方蓬帶的第一屆學生畢業,畢業聚餐上,學生們抱著方蓬痛哭流涕、依依不舍。如今,她再也不是那個眼里只有分數的“方魔頭”,而是與學生無話不說的“方大大”。
對于這一轉變,方蓬說,學校的一系列培訓功不可沒。據夏建華介紹,新時期的輔導員工作重心發生變化,輔導員不再是簡單的“管管學生”,為了增強輔導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學校將輔導員培訓納入到教師培訓計劃,健全培訓體系,力求每三年輪訓一次。本著“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學校先后組織28名在職輔導員參加國家級、省級培訓,安排33名新進輔導員參加省級培訓,實現輔導員上崗培訓全覆蓋。同時,圍繞心理健康、創新創業教育等重點工作,開辦國家職業資格心理咨詢師培訓班、體驗式培訓師培訓班,目前已有五十余名輔導員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二十余名輔導員獲得中級體驗式培訓師資格。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積極開展自主培訓,通過設立輔導員工作論壇,定期舉辦專題報告、工作交流、課題研討、工作展示、技能比賽等活動,至今先后邀請了華中師范大學的張耀燦教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負責人等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來校作報告。另外,2013年以來,該校先后與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延安大學澤東干部學院、武警安慶市支隊及省內高校合作,舉辦輔導員技能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化理想信念、軍事訓練、體驗教育等專題培訓班,超過三百多人次接受培訓。
“都是干貨,都是我們一線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聽完之后,真的能立馬就運用到工作中,很有效”。一名參加過輔導員工作論壇的輔導員說,這些培訓一定程度上不僅幫助自己修煉了內功,更讓自己的職業理想變得堅定。
科研讓學生工作不再“抓瞎”
輔導員還需要做課題研究?在很多人印象里,輔導員只要把學生管好了就行,哪還需要開展課題研究。但在安慶師范大學,輔導員不但做研究,而且還做出了成績,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嶄露了頭角,成績斐然。
夏建華說,2013年至2015年,該校通過整合輔導員力量申報并獲批了省大學生思想動態分析研究中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弘毅體驗教育工作室等10個項目,輔導員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兩百六十余篇,獲得全國高校輔導員優秀論文一等獎;2014年,在第二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論壇上,該校獲獎論文數量名列全省第一。2012年,輔導員工作成果獲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14年,在全省高校率先獲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立項。
在這眾多科研成果中,多次出現了法學院輔導員汪博武的身影。作為學校的金牌輔導員之一,這些科研見證了他的成長。
“以前做學生工作時,基本上是散扯,想到哪講到哪,基本上是單向地向學生灌輸自己的觀點,帶有強制性。有了科研做支撐,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很明顯的提升,有的時候一兩句話說到點子上,學生都很信服”。汪博武說,以給學生上黨課為例,有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己講起來時不再“抓瞎”。
從事輔導員工作10年,汪博武先后申報了黨建、團建、學生思想動態監測等多個課題研究,從最初的職場“小白”,到現在的科研能手,汪博武的成長離不開學校搭建的一系列平臺。“從設立課題開始,學校就開始進行指導,邀請校外的專家來校舉辦講座,直接瞄準大家需要的問題來說,如輔導員如何做科研,大家聽后收獲很大,直接彌補了輔導員開展科研的盲區。”汪博武說,往往一個課題研究結束,自己基本上就能掌握一項工作方法,理論水平的提高讓實踐活動開展得更加輕松、高效。
與汪博武一樣,很多輔導員入職之初都會感到很疲倦,疲于解決學生中一個又一個問題,但現在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課題研究的深入,對學生事務的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研判。“過去我們像是消防員,學生遇到問題了,我們去‘滅火’。現在我們有能力把許多工作前置,提前預測,引導學生往好的方面去發展,某種程度上更像是醫生。”該校一位資深輔導員說。
如今,隨著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縱深推進,該校離“立德樹人”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大學生勤奮學習、成長成人、全面發展、碩果累累。學校學風優良,部分專業考研錄取率超過50%,“學霸寢室”、“八朵金花”一度傳為佳話。大學生銳意創新,近幾年,獲“挑戰杯”全國累進創新金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高校物聯網應用創新大賽特等獎等國家級獎項一千余項。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到貧困山區、西藏自治區等地開展定崗支教,數以萬計的大學生走進社區、農村、困難家庭進行法律援助、幫貧助困等志愿服務,學校連續15年獲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輔導員工作逐漸成為該校思想政治工作、學生工作、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品牌。(程榕娟)
本次采訪特別感謝安慶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團委的支持。
安徽青年報: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336&CurrSid=12209&newsid=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