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慶電視臺,1月11日)來看一條追蹤消息。前兩天,我們的節目報道了安慶市宜秀區白澤湖鄉黃石村王氏族人,在遷移祖墳的時候,挖出了一個包裹著稻谷的塊狀物的消息。這些歷經600年時光的稻谷,為什么能夠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它對于現代的水稻研究有沒有什么價值呢?10號上午,我們的記者專程來到了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宜秀區白澤湖鄉黃石村村民王富本同期聲)清理到他那個骨頭邊上,有稻谷有這么一包稻谷,所以我們就很小心,我講這個東西是個寶。
宋亞玲博士是安慶師范大學研究水稻的專家,現場,她對這塊狀物中的稻谷進行了小心提取,發現這些600年前的稻谷與現在稻谷的形狀已經比較相像。
(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宋亞玲博士同期聲)其實這稻谷顆粒的形狀跟現在也是比較接近的,相對來說比較扁一點,但是顆粒很飽滿,說明我們(安慶)當時稻谷的生產程度水平是比較高的。
宋博士告訴記者,人體尸骨中因為含有大量水分,所以在地下會被微生物逐漸分解。而這塊包裹著稻谷的塊狀物之所以能有保存到今天,一是因為有較好的干燥處理方法,二是稻殼本身有較高的纖維含量,不易分解。
(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宋亞玲博士同期聲)首先我們可以看這個,它保存的稻谷是跟沙土混在一起的,我想當時它這個稻谷應該是晾干了的,它水分含量也比較少。
遺憾的是,稻殼中的米粒,由于主要成分是淀粉,容易分解,所以這次提取時,米粒淀粉均已分解,沒有看到。
宋博士介紹,安慶是魚米之鄉,有著多年的水稻種植傳統。此次出土的明代稻谷,對于研究生物進化,尤其是安慶水稻的進化,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接下來,她們將進一步剝離、提取當中的遺傳物質,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探索。
(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宋亞玲博士同期聲)像這個遺傳物質如果還能抽出來的話,那我們可以研究在那個年代時候比較好的性狀,被當代所拋棄的一些性狀,可以再把它找出來,(與)在現在的多年以后,幾百年以后,我們育種選出來的現在的品種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用作一些品種的改良上面。
安慶廣播電視臺天天直播記者陳恒報道。
安慶電視臺 http://aqbtv.aqbtv.cn/2018-01/11/cms346329artic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