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1日,《光明日報》第6版刊登光明日報安徽站站長、資深記者李陳續和通訊員陳東采寫文章《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看安慶師范學院如何培養有情懷、有能力的基層教師》,全文1800字,充分報道、宣傳了我校以頂崗支教、優化課程、磨煉技能等方法培養基層教師的育人特色。
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
——看安慶師范學院如何培養有情懷、有能力的基層教師
5年前,張玉嬌放棄城市任教的機會,選擇到長江孤島上一所初中任教。3年前,同樣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韋文靜,則選擇了報考大別山貧困縣的教師崗位。
張玉嬌、韋文靜都是安徽省安慶師范學院的畢業生,他們的選擇都與一段“頂崗支教”的經歷密不可分。從2008年至今,安慶師院已派遣14批共5300余名師范生開展頂崗支教。其中,近五分之一學生畢業后選擇了基層中小學從教。
頂崗支教,涵養奉獻情懷
師范專業學生“實習難”,是普遍存在的情況。原因在于教育實習通常集中在城區學校,實習周期一般只有8周時間。學生扎堆而且時間短,不僅登臺講課的機會非常少,而且教學資源優裕的城區學校,往往感覺實習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是添麻煩。為了破解“既不受歡迎,也很難提升學生能力”的實習困局,安慶師院發現,與城區中學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普遍缺乏師資的農村中小學非常歡迎大學生的到來。于是,學院決定組織畢業生“頂崗支教”,既解決“實習難”,又直接支持農村基礎教育。
“頂崗支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育人工程。”安慶師院黨委書記何小祥介紹,為切實提高質量,學院建立了“訓-導-賽-評-頂”職前培養機制。讓所有參與實習支教的師范生接受嚴格崗前培訓;為每位師范生配備大學和中小學教師“雙導師”,指導學習和頂崗教學;所有師范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學校和省組織的師范生技能大賽,以賽帶訓;參加實習支教的師范生必須接受嚴格考評,獲得合格證書方能上崗。
“農村教育太需要我們!”每當回憶起支教的經歷,在岳西縣巍嶺鄉中學支教的周大磊總是感慨萬千:當支教結束返校時,校長帶著孩子們把周大磊送到車站,站臺上孩子們哭成一片。支教開展之初,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大學生們很少有人主動報名。一學期結束,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深情、農村中小學需要教師的困境和大展身手的事業前景,涵養了畢業生們的情懷。在首屆315名支教生中,有276人留在了農村中小學工作,其中45人回到實習支教受援學校參加工作。
優化課程,師生攜手轉型
從泛泛的跟班實習,到長時間住校頂崗支教;從準備幾節功課,到獨當一面教書育人。安慶師院上上下下都感覺到角色變化的壓力,師生攜手開始了教與學的轉型。
頂崗支教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原本一貫制的教學計劃必須調整。安慶師院把過去最后一年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相關課程,全部提前到支教前;而支教期間的課程,則以自學和遠程輔導為主。安慶師院按照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教師教育等知識體系規劃學生的知識結構,一改過去只開設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論等“老三門”的傳統做法,新增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等9門必修課和教育類選修課程,并大幅度調整實習學分,不斷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知行統一體系。
“培育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生,必須要有了解社會需求的師資。”院長閔永新告訴記者,為適應頂崗支教帶來的新變化,學院積極為教學法教師與中學名師搭建交流平臺,定期召開教學法研討會,邀請中小學名師參與研討,分析課程改革、中考和高考命題變化,使教學法教師及時掌握動態。
夯實基礎,全程磨煉技能
為強化從師技能,安慶師院長期聘請中學特級、高級教師擔任兼職教授,開辦各類講座。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加強師范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在“鑄師魂、強師能”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訓練活動中,定期舉辦各類教師技能競賽,促進學生過“普通話關”“漢字書寫關”“教育實習試講關”,強化師范生語言表達和板書設計技能,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師范生培養,尤其需要增強專業理想和職業情感。安慶師院注重通過專題講座、報告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教師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利用學校品牌活動——“周末講壇”平臺,邀請中小學優秀教師、江南好老師、“國培計劃”優秀學員、優秀畢業生、頂崗支教典型為師范生作師德報告。“我們的教師教育理念就是通過鑄師魂培養師范生職業認同、樹立面向基層服務的理念;通過強師能提升他們的從業本領。”安慶師院教師教育中心副主任吳云助說。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從市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到農村中小學校長,這樣給予安慶師院畢業生一致評價。 (本報記者 李陳續 本報通訊員 陳東)
光明日報: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8/01/nw.D110000gmrb_20150801_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