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28日,《人民政協報》第11版“慈善故事”刊登文章《大別山里的“映山紅姐姐”》,報道了我校頂崗支教畢業生韋文靜的事跡。國內重要門戶網站均對稿件進行了轉載,百度更是第一時間在首頁醒目位置進行了推薦。
7月底的大別山,已經見不到映山紅。韋文靜宿舍的床頭放著一摞書,最上面是一本《追風箏的人》,書簽是一片映山紅的葉子,這是韋文靜眼里大別山最普通也是最好看的花。
安徽省岳西縣包家鄉中心學校“藏”在大別山主峰附近的深山里,這里是貧困山區,開車從縣城出發,要經過4個鄉鎮,兩個小時才能到達。在這所學校,孩子們心目中的“映山紅姐姐”韋文靜已經陪伴了他們5個年頭。
2011年2月19日,元宵節剛過,還在安慶師范學院讀大三的韋文靜,在學校的倡議下,拿著行李來到包家鄉中心學校“頂崗支教”,同行的還有10多位同學,分散在不同的學校,時間是一學期。韋文靜的家在安徽定遠縣的一個小鎮上,距離包家鄉400多公里,是這撥支教學生里離家最遠的一個。
當時的包家鄉中心學校,四年級到九年級近300個學生,只有兩位英語老師。學英語教育專業的韋文靜來得正是時候,她成為五年級的英語老師。
“孩子們上課回答問題,說的基本都是當地方言。開始的時候,聽懂他們在說什么,是我自己最先要學習的地方。”韋文靜笑著說,現在她雖然還是不太會說,但基本都能聽懂,而且也要求學生們上課必須說普通話。
山里的學校條件簡陋,一間宿舍,既是臥室也是辦公室,窗戶后面就是大山。一到夏季,電閃雷鳴的天氣很常見,“白天還好,晚上特別害怕。不過,時間一長就適應了。”韋文靜說,其實這里非常美,四周是山,門前有河,四五月份,映山紅漫山遍野,很漂亮。
最讓韋文靜開心的還是這里的學生,勤奮、善良,有上進心。外向的韋文靜很快和他們熟悉起來,并成了孩子們無話不說的大姐姐。
一學期的支教很快結束。學生劉琦記得很清楚:“韋老師坐在車里哭,我們站在路邊哭,真舍不得她走。”那天孩子們把韋文靜送出很遠。誰也沒料到,畢業后參加特崗教師考試并順利通過的她,要求回到包家鄉還做孩子們的老師。
“山里的孩子缺老師,支教老師一學期一換,時間太短,學生和老師剛剛互相適應,就要換人,教學質量根本上不去,這對孩子們不公平。”當初一起支教的同學,家在外地留下來的只有韋文靜。她說,這不是沖動,是深思熟慮之后的選擇。
中考結束,暑假已經開始,韋文靜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看父母。
盡管在同一個省,回家卻并不容易。沒有直達車,韋文靜從鄉里搭面包車到岳西縣城,全是彎彎繞的山路,需要兩個小時;再從岳西坐大巴到合肥,需要近4個小時;再從合肥轉車去定遠老家,需要1個小時,加上中途轉車和等車的時間,回趟家需要整整一天。
“也正是因為太遠,爸媽就來學校看過我一次,暑假回去一定要好好陪陪他們。”韋文靜說。(陳尚營)
人民政協報:http://dzb.rmzxb.com/index.aspx?date=2015-07-28&verOrder=11&banzi=10&paperType=rmz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