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楊樹森教授在菱湖校區紅樓二樓會議室作了題為“談談生活中的學術”的講座。文學院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聆聽了講座。
楊教授從家庭看足球比賽的故事引入主題,指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標準存在歷史局限性,具體來說,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哲學層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在個人道德行為準則上的一種表現;二是社會學角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抹殺了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差異,不利于調整當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三是倫理學角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現代道德基本準則不協調。楊教授指出,在現代社會中,人、己關系的不同存在四種模式,即“人所不欲,施之于人;人之所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施之于人;人之所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施之于人”等。其中第四種是新型道德標準,正是楊教授所要倡導的現代行為準則。最后,楊教授進一步區分揣摩意圖、投其所好、市儈哲學等偽善道德理論與新型道德準則的不同。
楊樹森教授思考的論題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富于啟發性。講座理論精深,范例生動,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令學生受益匪淺。(學生通訊員 楊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