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操作卡殼、線上掛號一籌莫展、掃碼支付頻頻受阻……面對這些銀發族常見的數字困境,“青·行知”馬克思主義學院銀齡數字暖途社會實踐團開展系列實踐活動。7月中旬,團隊成員深入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永林社區、燎原社區及周邊村落,通過問卷、深度訪談和沉浸式觀察,解碼銀發族“觸網”難題,探尋溫暖助老新路徑。
探訪羅嶺:觸摸銀發生活的“數字溫度”與“冰冷屏障”
在羅嶺鎮的走訪中,實踐團成員真切感受到了數字技術帶給銀發族的“雙面光景”。“看,這是我拍的黃梅戲視頻,好多人給我點贊!”一位老人興奮地向成員展示手機里的短視頻,眼中閃爍著自豪。團隊成員欣喜地發現,不少銀發族已熟練運用社交軟件聯絡親友、獲取資訊,甚至通過直播展示才藝,數字生活顯著提升了他們的自主感與幸福感。“孩子教了好多遍,這打車軟件還是用不來……”面對復雜的操作界面和日漸模糊的視力,另一位老人的嘆息讓成員揪心。實踐團清晰地看到:硬件普及并未彌合“數字鴻溝”,操作門檻高、適老化不足正將部分渴望融入的銀發族拒之門外。
聚焦社區:記錄基層助老的“暖心嘗試”與“成長煩惱”
帶著在羅嶺鎮的發現,團隊轉戰永林、燎原社區及兩鄧故居,深度“解剖”基層助老實踐。在永林社區活動室,團隊成員們記錄下溫暖一幕:社區志愿者正手把手教老人發送第一條微信語音。“一對一入戶教、發操作指南、建‘銀齡檔案’跟蹤,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永林社區負責人向實踐團介紹道。燎原社區的“智慧課堂”上,成員們幫助銀發族專注學習掃碼支付,成就感洋溢在臉上。
但實踐團也敏銳捕捉到瓶頸,“教幾次容易,但長期系統性的支持較難。零散的教學如果能升級為可持續、個性化的體系,有更多專業和多樣化指導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想這也是我們青年人應該嘗試的突破口。”團隊成員、202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3班路瑤說道。

深入村組:聆聽田野深處的“真實回聲”與“深層困境”
為獲取最原生態的聲音,成員們深入散落村組,叩開一戶戶家門,分散調研。“學得慢,怕按錯了花錢……”面對成員們的耐心詢問,新民行政村獨居老人劉奶奶道出心底顧慮。與數十位銀發族及家屬的深度訪談,讓實踐團成員十分感慨。“生理與文化是‘攔路虎’,視力聽力衰退、文化程度限制,這些都讓銀發族學習新技術舉步維艱。”實踐團成員、202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3班高鴿說道。

“當老人顫抖的手終于成功撥出視頻通話時,眼里的光讓我瞬間懂了社會實踐的意義!”實踐團成員、202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3班陶樂說道。本次調研讓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彌合數字鴻溝需要技術與人文關懷并重。未來,“青·行知”銀齡數字暖途社會實踐團將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助老模式,助力銀發族跨越數字障礙,共享時代便利,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目標。(撰稿:袁夢 黃芳雅 攝影:喻欣欣 陶樂 編輯:田夢甜 審核:鄒斌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