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毫、脫脂、裝套、修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心血。7月3日,安慶師范大學“旅見原鄉,情暖空巢”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安徽省涇縣三兔宣筆有限公司,在傳統宣筆制作工藝中,以青春筆觸叩問千年制筆技藝,在“毫厘之間”探尋非遺文化的“精神脈絡”,共赴一場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匠心“對話”。
安徽省涇縣黃村鎮的宣筆是承載千年文明的傳統手工技藝,肇始于唐代之前,經選毫、水盆、裝套等百余道工序精制而成,筆觸圓潤飽滿,剛柔相濟。位于中國傳統宣筆制作發祥地黃村鎮的安徽省涇縣三兔宣筆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非遺宣筆制作技藝的重要傳承陣地,這里不僅是展示古法宣筆制作工藝的“活態博物館”,更是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融合的實踐基地。

“一支好宣筆,修筆是關鍵,這手藝得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匠心。”68歲的馬老一邊專注于修整筆鋒,一邊向實踐團成員講解。自18歲投身宣筆制作,五十載春秋里,他的雙手見證了無數宣筆從毛料到精品的蛻變?!艾F在越來越多年輕人來觀摩宣筆工藝,看著你們,就看到了宣筆技藝傳承的未來?!瘪R老直言,把老祖宗的手藝傳下去,讓宣筆文化永遠鮮活,這就是他堅持的意義。

捏起一小撮羊毛,仔細比對毛鋒的長度,剔除其中雜亂的絨毛,團隊負責人、體育教育專業2023(4)班劉慶源跟著老師傅學習選料技巧?!靶P選料講究‘尖、齊、圓、健’,太軟太硬都不行?!笨此坪唵蔚姆謷幼?,在老師傅的講解下卻“暗藏玄機”?!懊恳桓撩木珳嗜∩幔际墙橙藢ΑP有四德’的極致追求,這份藏在細節里的堅守,正是宣筆文化綿延不絕的生命力?!眲c源表示,團隊愿做宣筆文化的傳播者,讓這份跨越千年的匠心被更多人知曉。
“宣筆制作,講究的是世代相傳的老手藝?!?0歲的非遺傳承人伍慶玲一邊梳理筆毛,一邊介紹。自18歲起,她便開始學習宣筆制作,至今已有22個年頭?!昂芏嗳酥豢吹叫P成品的精致,卻不知一支筆從選料到成型,要經過百余道工序?!蔽閼c玲坦言,宣筆制作不僅是門技術活,更是對耐心與匠心的考驗,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該公司除穩定發展宣筆產業外,還努力挖掘宣筆傳統技藝和文化,確定“縱橫交叉”的立體式“師帶徒”模式,設立“宣筆制作技藝傳習培訓基地”,開拓宣筆制作技藝展演、宣筆制作體驗、“非遺”課堂等項目?!肮痉e極探索宣筆傳承發揚新途徑,非遺傳承需要傳統智慧與現代思維的深度碰撞?!眻F隊成員、法學專業2023(2)班杜澈表示,我們也應用自身所學知識助力宣筆從“傳統符號”轉變為可感知、可參與的生活方式,讓非遺真正融入時代發展的脈搏。
“這次實踐讓我們看到,非遺不僅是技藝,更是活著的文化基因。”劉慶源表示,未來,團隊成員將結合專業所長,助力筆尖上的非遺從涇川大地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用鏡頭定格宣筆制作的精細瞬間,以筆觸書寫匠人對古法技藝的執著堅守。(撰稿:學生記者 楊子嫻 攝影:湯俊杰 編輯:江偉 審核:王瑋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