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沃土,圍繞“生態振興”關鍵領域,形成“科研攻關—技術服務—人才支撐—社會倡導”一體化工作格局,推進紅色資源與綠色產業全面融合,全面助力生態振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提升高端決策咨詢能力 助力區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2020年4月學校與安慶市生態環境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校市合作,為雙方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享、合作共贏奠定良好的基礎。學校在區域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污染源普查、重大項目咨詢等工作中提供了智力支持,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和服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資源環境學院周葆華教授團隊自2009年開始,主持編制完成安慶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區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科學決策提供科學良方。該學院還主持完成岳西縣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岳西縣、宿松縣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等相關規劃文本的編制工作,為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智力支撐。生命科學學院與古井園、鷂落坪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建“大別山生態安全研究中心”,聯合發布《大別山生物多樣性白皮書》,為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決策依據。學校多名博士教授入選安慶市和安徽省生態環境專家庫,為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治理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搭建高能級科研平臺 打造區域生態振興研究主陣地
學校建有農業農村部長江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監測中心、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減污降碳環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皖西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特色資源利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耕地質量智慧監測與地力提升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皖江流域水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安徽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和水生生物保護與水生態修復安徽省高等學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能級平臺6個,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資源與環境、生態學、生物與醫藥和材料與化工等服務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碩士點5個,其中資源與環境入選安徽省應用型高峰培育學科,環境工程入選安徽省特色培育學科。這些平臺和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硬軟件儀器設備配置充分,在大別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江水生動植物保護、水環境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復等方面形成鮮明研究特色,已經成為服務鄉村生態振興、環境污染治理與修復等方面研究的主陣地。于道平教授團隊幾十年如一日開展長江江豚保護方面的研究,突破江豚救護與圍網繁殖關鍵技術,并應用于“一帶一路”國家水生動物保護。張曉可教授團隊圍繞十年禁漁、引江濟淮和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等國家重大需求的熱點問題,持續開展創新性和應用型研究,有力支撐了皖江流域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項小燕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深入大別山腹地,歷經十余載寒暑,克服野外作業的艱苦與險阻,系統開展了大別山五針松珍稀物種的保護研究。資源環境學院一支由年輕博士和學生組建的“智慧檢測體系構建”團隊,累計行程2.6萬余公里,圓滿完成云南省玉溪市、怒江州5個縣的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野外校核任務。
拓寬生態產業融合渠道 提升產業生態化水平
學校專門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組建10余支交叉學科團隊,分別與大別山革命老區共建了安徽省懷寧縣藍莓科技小院、望江水稻智慧農業科技小院、岳西茯苓科技小院、種養循環科技小院等12個農業科技小院,為特色產業生態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服務,助力地方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加快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步伐,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資源環境學院毛曉霞教授團隊長期扎根農業農村一線,研發出黑水虻蟲沙、蚯蚓糞營養土等有機肥料并實現量產,帶動多個精品示范村化肥減量、糧食增產增收。生命科學學院石水琴博士團隊針對畜禽養殖糞污難題,持續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實踐“糞污—有機肥—綠色種植”資源化利用模式,已推廣至3家龍頭企業,年處理糞污80萬噸,新增經濟效益1000余萬元。
學校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應用型深度轉型的道路上,進一步提升學校服務革命老區生態振興的能力和水平,為大別山革命老區生態振興作出貢獻。(撰稿:趙寬 編輯:范龍超 審核:李晨婕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