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合肥召開。大會頒發了2023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我校張曉可教授主持的“引江濟巢沿線節點湖泊生態風險評估與生物多樣性恢復對策研究” 榮獲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詹文法教授主持的“集成電路系統芯片(SoC)自動化測試技術及設備產業化”獲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官葉斌教授參與的“雙向拉伸聚丙烯消光轉移薄膜技術及應用”榮獲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近年來,學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全面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錨定應用型深度轉型目標,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服務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需求中書寫出精彩答卷。2024年,學校全年共培育申報各級各類科研獎32項,獲國家級行業協(學)會獎9項,其中汪德進教授主持的“園區工業廢水高標排放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 獲中華環保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石水琴博士主持的“蛋禽綠色低碳無抗高效養殖關鍵技術集成與協同示范推廣”獲中國商業聯合會服務業科技創新一等獎。
深化體制機制革新,釋放創新內生“新動力”。學校將科技工作與學校改革發展同部署、同落實,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修訂完善10余項科研制度,優化項目申報、成果轉化等全流程服務,真正實現了科研管理的提質增效,學校科研成果數量與質量雙突破。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技術轉移中心,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通道更加順暢。
促進成果就地轉化,培育科技創新“新動能”。以評價體系改革為突破口,學校將成果轉化指標納入職稱評審“快車道”,設立橫向科研項目“指標直通車”,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成果轉化自主權。政策紅利激發澎湃動能,近三年學校專利轉化142項,科研成果轉化率突破50%,縱橫向科研經費到賬實現歷史性突破,交出亮眼成績單。
創新“四員協同”模式,構建校地協同“新生態”。深度深化“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協同合作生態,推深做實“校地聯動、四員協同”成果轉化新模式,組建教授博士精英團隊深入企業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實現資源整合與精準對接。學校遴選安徽省“科技副總”、校成果轉化專員100余人,這一創新機制成效顯著,學校橫向科研經費連續翻番,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夯實創新平臺建設,繪就服務地方“新圖景”。學校主動對接地方需求,圍繞地方特色產業,共建7個研究院、27個省級科研平臺,與安慶主導產業高度契合。與岳西縣、桐城市等多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企業申報省級重點研發項目多項,獲批經費超1000萬元,聯合申報并獲批省級以上科研獎36項。以平臺帶動創新,以創新匯聚合力,進一步提升服務地方主導產業的能力。
下一步,學校將全力整合校內外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助力重大原創成果產出,通過系統化謀劃和精準化培育,實現國家級獎項零的突破,推動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加速實現應用型深度轉型,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撰稿:管婷婷 編輯:江偉 審核:劉奎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