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革命老區考察調研,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學校堅定“地方性、應用型、有特色、高水平”辦學定位,遵循“舉師范旗、走應用路、創特色牌”發展思路,將服務大別山革命老區教育振興作為核心使命。近年來,學校深耕與地方政府和中小學合作,開展“紅色師魂”培育工程,實施“鄉村教育振興領航計劃”,組織骨干教師定向幫扶薄弱學校,開發紅色教育課程資源庫,并通過“大別山教育聯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有力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教育振興。
構建紅色育人體系 培養紅色園丁
學校以培養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為目標指引,將培養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園丁”作為學校的責任和使命,著力為師范生“培師德、鑄師魂、強師能”,創新性地提出“學得好,有專長;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這一新時代“紅色園丁”培養要求,將“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清晰地作為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要求,以“修德明理、修智創新、修行律己”為目標,堅持課程主導、科研熏陶、實踐歷練、文化浸潤、網絡協同、心理引導、管理塑造、服務感召、資助勵志、組織引領,探索形成并實踐了“三維目標、三修路徑、十大方法”的“3310”新時代“紅色園丁”培養新體系。探索將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開展“紀念館里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等活動,堅持教學科研相結合,不斷拓展“大思政課”育人格局,形成了獨特的安慶師大模式。
學校累計培養輸送教育行業人才近3萬人,其中扎根大別山區域從事教育工作者近2萬人,占比超過65%,為老區基礎教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現有教育行業骨干中,校長、副校長400余人,高級職稱教師(教授、副教授、高級教師)近1500余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專業化教育隊伍。
搭建紅色教研平臺 挖掘紅色資源
積極挖掘大別山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學校先后獲批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性培訓基地、安徽省勞動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安徽紅色文化傳承創新中心、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校聯盟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大別山分中心、大別山革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大別山區域鄉村薄弱學校改進及教師專業成長研究中心、大別山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等10余個教學科研平臺。舉辦大別山教師教育論壇、大別山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和大別山資源與環境青年學者論壇。
堅持以平臺為依托,以項目為紐帶,推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充分挖掘紅色教育資源,開設紅色文化和地方優秀文化系列課程,開展“紅色鑄魂”、紅色文化藝術黨課等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注重深度挖掘校史中的紅色資源,拍攝紅色校史紀錄片,與黃鎮紀念館、葉篤正氣象科普館、安慶博物館等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推動紅色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實施頂崗支教工程 賡續紅色血脈
2007年學校全面啟動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師范生頂崗支教工程。18年來,先后派出33批 10748 名師范生深入全省300 余所鄉村中小學進行頂崗支教。學校首創的鄉村中小學教師置換研修與頂崗支教相結合的“望江模式”,為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學校師范生服務鄉村教育振興的信念和能力顯著增強,涌現出一批扎根鄉村教育一線的先進典型。2022屆碩士研究生張晨扎根安慶市特殊教育領域,積極關愛留守兒童,幫助農村薄弱地區教師成長,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先進事跡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國家級媒體報道;2020屆本科畢業生儲慧霜毅然扎根偏遠山區小學,牽頭興辦鄉村少年宮,點燃山區學生的多彩夢想;2012屆畢業生韋文靜放棄城市優越工作機會,扎根岳西縣包家鄉十余年,被孩子們稱為“映山紅姐姐”,榮獲“最美綠色園丁”“安慶好人”“岳西縣道德模范”“最美岳西人”等榮譽稱號。
學校始終堅持扎根紅色沃土,持續擦亮師范教育的底色和亮色,進一步推動資源協同,構建區域教育發展共同體,探索跨區域協作機制,持續在學科專業優化、人才培養創新、校地合作融合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全面提升服務質效,為革命老區教育振興貢獻“安慶師大智慧”,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作出積極貢獻。(撰稿:趙寬 編輯:江偉 審核:潘錦云 劉奎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