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青年報,8月17日)7月14日,安慶師范大學數(shù)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繪夢·燃青春”實踐服務團前往楊橋鎮(zhèn)螺山村小學暑期田園支教活動,因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強降雨導致的洪澇災害,受災群眾被集中安置在螺山小學。為了支持災后重建工作,面對災難,這支隊伍沒有退縮,臨時改變實踐計劃,主動申請支援抗洪救災。
面對質(zhì)疑 用行動證明自己
螺山小學在一座小山腳下,由于連日雨水對附近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周圍農(nóng)田一片汪洋,作物枯萎在水中。這里共安置災民147名,主要是年邁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兒童。他們家不僅農(nóng)田被淹,住房也被洪水沖毀,失去了基本的生活用品。
剛到那里時,村民們對這群青澀的大學生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志愿者們每天為孩子們輔導作業(yè)、帶他們做游戲,空余時間幫著廚房阿姨打掃衛(wèi)生、洗菜,就餐時間幫著打飯,為安置在學校的洪災災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實際行動讓村民漸漸打消了心中的疑慮。“原本以為這些城里來的大學生從小沒吃過苦,必定忍受不了安置點艱苦的生活,出不了兩天便會離開這里。沒想他們還真行,這么多天過去了還堅守在這里,比我們想象的堅強多。”安置點工作人員感慨道。越來越多的村民們愿意把孩子送到支教點學習,這就是對志愿者們能力最好的證明。
為照顧好受災群眾的日常生活,當?shù)仡I導安排志愿者搬送救災物質(zhì)、打掃安置點衛(wèi)生、幫助食堂后勤有序工作開展。楊橋鎮(zhèn)鎮(zhèn)長剛開始并不同意大學生志愿者來幫忙,“本來條件就差,怕這些大學生不但幫不上忙,反而成了我們的累贅,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還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整體素質(zhì)很高。”鎮(zhèn)長贊許道。安置點操場、食堂、教室到處活躍著志愿者的忙碌身影,志愿者除了裝卸和發(fā)放救災物資、打掃校園、幫助食堂工作外,還積極與受災村民溝通交流,介紹水災疾病防治、安全用電知識,“田園課堂”支教也得到正常開展。
迎難而上 點燃青春風采
天剛下過雨,天氣又悶又熱,高溫對志愿者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一連多天頂風冒雨、迎烈日、戰(zhàn)高溫,有的志愿者胳膊曬蛻了皮、身上被蚊蟲叮得都是包奇癢難忍。“平常很少有這種體力勞動,一卡車的救災物資卸下來確實很吃力,累得汗流浹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能為災區(qū)做點事盡點力,看著碼放整整齊齊的物資,雖然很累,但覺得還是很有意義。”服務隊隊長徐佳邊擦汗邊說。
為了豐富安置點里的學生生活,志愿者們決定將“田園課堂”開在那里。當?shù)貨]有投影等教學設備,有時只能利用電腦顯示屏給他們豐富知識;居住的小學會議室窗戶沒有紗窗無法通風,近40攝氏度的高溫使人難以入睡;安置點有大量的村民居住在教室,只能把桌子搬出來在教室外的空地上課,一有劇烈的陽光照射過來,就急忙把桌椅搬到陰涼處,怕孩子被曬傷。所有的志愿者再苦再累都沒有怨言,更沒有退縮。
短短18天,安慶師范大學數(shù)學與計算科學學院團委指導下的這支團隊用他們的熱情和汗水保持著安置點清潔的環(huán)境、良好的秩序,保護著群眾的健康、安全,有力地支援了抗洪救災,為災后重建工作貢獻一份力量,打造受災地區(qū)的流動課堂。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默默無聞的奉獻,同樣展現(xiàn)著青春風采,描繪了當代大學生的勇毅與擔當。(李姝萍 安徽青年報記者 程榕娟 實習生 何 敏)
實踐點評
當“三下鄉(xiāng)”遭遇洪水、當支教道路被沖毀、支教學校變成了受災群眾安置點時,同學們沒有拘泥傳統(tǒng)實踐形式,沒有在自然災害面前望而卻步,而是根據(jù)防汛抗洪的需要,及時調(diào)整志愿服務內(nèi)容,再次前行。
有的走上江堤進行防汛值守,有的給受災群眾和部隊官兵送去食品,有的在受災群眾安置點搬運物品、開展心理輔導活動、給孩子輔導功課……任勞任怨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學生們服務內(nèi)容和服務形式,既切合了地方的需要,又發(fā)揮了大學生們的聰明才智,這些點點的微力量,彰顯出滿滿的青春“正能量”,體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zhì)、有修養(yǎng)”的時代追求。
——安慶師范大學團委書記 鮑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