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慶日報,10月11日)黃梅戲作為全國五大著名劇種之一,2006年被批準為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近年來青少年對傳統戲劇關注甚少,伴隨著電視、網絡成長起來的一代似乎更鐘情于流行音樂。但在安慶師范大學有著這樣一群熱愛黃梅戲的同學們,他們在大學生戲劇協會這個小小群體中學唱黃梅戲,在校園里表演、傳播黃梅戲文化,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我家住在大橋頭,起名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燈我先走,今年看燈又是我帶頭……”這是上屆“五月黃梅雨”晚會王小六扮演者顏顏的唱詞,當日《海灘別》《對花》等黃梅戲經典曲目都在晚會上得到精彩呈現,同學們專業的唱功贏得臺下觀眾陣陣喝彩。“五月黃梅雨”晚會是大學生戲劇協會一年一度的例行活動。
2015年,大學生戲劇協會成立于安慶師范大學龍山校區,由原大學生黃梅劇藝術團和大學生話劇社合并組成。社團現有成員70余人,話劇與黃梅戲的結合讓這兩個社團之間迸發出新的活力,給予熱愛戲劇的學生以展示的舞臺。“上大學之前我就知道安慶是黃梅戲之鄉,來到安慶師范大學之后了解到了大學生戲劇協會,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這個社團。”來自湖北的李鑫同學說道,雖然家里長輩并不愛聽戲,但通過電視節目,自小就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對黃梅戲情有獨鐘。
黃梅戲講究演唱,社團每周定期組織成員們參加黃梅戲唱腔課。國內著名黃梅戲演員江麗娜、周明老師進行專業指導。同學們在加入社團之后,從之前的黃梅戲聽眾漸漸轉變為一名學習者,學會了不少的經典曲目,并且站上“五月黃梅雨”晚會的舞臺,為其他喜愛戲曲的觀眾進行表演。
為了不打擾在教學樓學習的同學、方便舞臺動作練習,自2014年起,校內后山成為社團成員的臨時小舞臺。帶著音響設備,成員們經常在這里集中排練。“雖然辛苦,但我們在校園里宣傳了黃梅戲,結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時也鍛煉了自身的能力。社團的這段經歷可以說是我在大學里最難忘的時光。”老會長楊毅說。
不僅在校內,到大龍山敬老院探望老人也是大學生戲劇協會的例行活動之一,幫他們打掃衛生,關心生活情況,表演《夫妻觀燈》《牛郎織女》等曲目。“我們在上面唱,老人們在下面跟著曲調一起哼唱。他們很高興,都說自己是聽這些戲長大的。”楊毅說,這些也都是社團成員們共同的珍貴記憶。
據副會長李鑫介紹,9月底招新結束后,協會將積極把黃梅戲與話劇結合起來。選擇合適劇本,在話劇中夾雜黃梅戲曲調,并且嘗試在傳統文化中融入流行元素,與流行音樂結合在一起,以吸引更多從前對黃梅戲不甚了解的同學們的關注,更好的發展校內的黃梅戲文化氛圍。
黃梅戲作為安慶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符號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學生戲劇協會一直以來積極學習和發展黃梅戲地方文化,促進戲曲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與發展,成為安慶師范大學校園文化的獨特風景。(胡兆文)
安慶日報:http://aqrb.aqnews.com.cn/html/2016-10/11/content_5_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