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27日,《光明日報》發表我校宣傳部陳東老師采寫文章《跟進學生,才能永葆青春——安慶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記》。文章圍繞大學生思想動態分析研究中心、微信公眾平臺“huahua在線”、輔導員隊伍建設等方面,集中展現了我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亮點。

跟進學生,才能永葆青春
——安慶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記
作者:本報記者 李陳續 本報通訊員 陳東 《光明日報》( 2015年04月27日 06版)
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擔當起責任?“跟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永葆青春。”日前,安慶師范學院教師陳二祥、陳志超對此進行了解答,并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在安慶師院,以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為出發點,思政教育的創新實踐讓人耳目一新。
把握新動態 解決新問題
新學期剛開始,安慶師院有5000名學生收到了思政教育調研問卷,問題涉及學生思想動態、人際管理、學風建設等各個方面。這是該校大學生思想動態分析研究中心每年的常規任務之一。
作為了解大學生思想最新動態的窗口,研究中心既是一個省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機構,也是學院的工作機構。每學期,研究中心都會從大學生思想動態規律、熱點問題、網絡輿情、思想教育績效4個方面,進行相關專題調研。憑借完整的調查體系和一手資料,中心主持了包括3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在內的30多個科研項目,獲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兩項。
“調研并不是到提交報告就結束了,調研結果還為學校把握學生最新思想動態,找到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工作方案提供直接服務。”研究中心教師王瑋告訴記者,通過對“大學生消費觀”的調研,了解到現行貧困生評定標準已經不適用,學校加大力度引進社會資助資源,完善助學金設置機制,制定了符合實際的貧困生認定標準,使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得到幫助。
運用新載體 搭建新橋梁
“學霸成長記”“最美園丁”“誠信師院人”,一系列動漫產品活潑可愛;社會沸點、師院二三事、孫老師讀報,一系列校園內外新聞新鮮有趣……校園里,微信公眾平臺“huahua在線”深受學生喜愛,成為連接思政教師與學生的新橋梁。
在安慶師院,輔導員隊伍里不乏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獲得職業能力大賽一等獎的高手。“huahua在線”的主持者華秀梅,就是2011年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作為省廳“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立項項目,華秀梅指導學生“huahua在線”的線上、線下兩個平臺,自主服務,自主成長。
“線上”,用接地氣的形式貼近學生。華秀梅介紹,根據《2014年中國大學生媒介與消費調研報告》,微信在大學生中的使用率高達82.3%,是大學生了解、發布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huahua”在線推出微信調研、young社區、E動師院等15個項目,數字化的校園信息一覽無遺。推出后一個月,young社區訪問量就突破了51萬人次。
而在“線下”,工作室提供心理咨詢平臺,開展素質拓展訓練和團體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2014級新生方茹來校半年后決定退學,華秀梅考慮到面對面交談會讓她產生壓力,決定在微信上與她接觸,經過多次線上交流和面對面的相處,有效緩解了方茹的壓力。
掌握新技能 樹立新形象
“省屬高校學生宿舍將于明年5月1日前全部安裝好空調,請你將這一消息編寫成一條微博進行發布。”這是兩年前安慶師范學院輔導員技能大賽中出現的考題——當時,微博對大學生來說已不是新鮮事物,但是許多輔導員對它還缺乏認識。
“出這樣的題目,就是要促進輔導員及時掌握新技能,在學生面前樹立‘新形象’。”學生處處長金文斌介紹,2010年安慶師院在全省高校率先舉辦輔導員大賽,以技能賽事為抓手,讓輔導員與時俱進掌握新技能。同時,聯系當前課堂“低頭族”、有“畢業恐懼癥”的大四學生等進行模擬談心。在模擬談心談話的過程中,輔導員必須面對工作人員扮演的學生的種種“刁難”。
跟進學生,不能靠口頭說教,而要靠身體力行。安慶師院在錘煉輔導員隊伍的過程中,一直堅持“實戰為先”。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生軍訓,2014年8月,在新生入學前,42名新生班級輔導員就走進軍營,進行體驗式軍訓。“未訓學生,先訓老師。”輔導員鄒斌說,“開始我們有些排斥,但真正經歷過,才體會到學生軍訓的不易,才能在學生工作中進行更貼近的指導。”(本報記者 李陳續 本報通訊員 陳東)
光明日報: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4/27/nw.D110000gmrb_20150427_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