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3月18日,《安徽日報》第11版“人生百味”重點推出我校學生記者采寫稿件《貧困大學生的創業堅守》,我校創業畢業生劉國運的事跡再次被省內重要媒體所報道。
“腰收緊挺直,大腿與地面平行,來,勻速下蹲。 ”3月14日下午,在位于安慶師范學院龍山校區附近的一家健身館,一位樸實憨厚的小伙正在指導學員健身。
這位“90后”大男孩,名叫劉國運,是安慶師范學院2010級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他2011年9月在安慶創辦了第一家校園健身館,此后3年,采用“以店滾店”的方式,與人合作,分別在蕪湖、池州、淮北、黃山創辦了4家校園健身館。3年多來,其個人總收益已達30多萬元。
一些人驚嘆之余都會問上一句:“他是個富二代吧?”孰不知劉國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孩子。他出生在六安市霍邱縣馬店鎮伍崗村一個貧困農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
因為不想給家庭增添負擔,劉國運從大一時就做各種兼職,貼廣告、發傳單、做電器促銷、考研代理……學校能找到的兼職,他幾乎都做過。
有一次,他去市區的健身會所兼職,發現很多安慶師范學院的學生都在那家健身會所鍛煉,心想:學校離市區這么遠,往返還受公交車班次的限制,而且市區的健身會所收費也很高,為什么不在校園附近辦一個針對大學生的健身館呢?
劉國運仔細考察學校的健身環境和學生健身需求后,決定創辦校園健身館。可第一件事便把他難倒了,那就是資金問題。
開辦一間健身房,啟動資金最起碼要30萬元,這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即便父母把在外打工多年的積蓄都拿出來,也只是杯水車薪。無奈之下,他只能找親戚朋友借錢,并說服了一個朋友以資金入股的形式拼湊到了30萬元。
為了盡量縮減開支,從店面裝修到器械組裝,他大都自己動手。夏天將近40攝氏度的氣溫,室內悶熱難耐,劉國運忙著刷墻、布線、組裝,一刻都不敢耽誤。 “開業前兩個月,我平均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18個小時,雖然又累又辛苦,但想想自己一手創辦的店離開張越來越近,心里就充滿甜蜜。 ”
2011年9月28日,劉國運的校園健身館終于開張了。除了針對男生的器械鍛煉外,健身館還針對女生開設了“有氧操”“減肥班”“動感單車”等特色課程。
2011年12月初,劉國運與人合作在蕪湖市安徽師范大學南體育館開設了另一家校園健身館。這時,尚未大學畢業的劉國運可以算得上是兩家健身館的老板了。
“大學生創業往往逃脫不了一個普遍命運——畢業即關停。 ”劉國運說,因為很多大學生僅僅把創業當作大學時期的社會實踐或跳板,畢業了還是想去更大的城市,因而很少有人把大學期間的創業當作“事業”做。 2014年6月,劉國運四年的大學生涯結束,也同樣面臨這樣一個艱難的選擇:留在校園健身館還是去大城市發展?
就在劉國運糾結的時候,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體育服務業,培育消費熱點,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劉國運心里頓時敞亮了許多。他要把校園健身館發展下去,做成品牌。2014年11月,他在黃山、淮北、池州三地,與人合作又開了3家校園健身館。劉國運與位于北京的中體健身學院合作,為學員和培訓機構牽線搭橋,這在劉國運看來是多贏的事。
2014年,劉國運和母校安慶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簽訂協議,把他的健身館作為該院學生的就業教學基地。學生們可以在健身館得到專業的健身培訓,只要通過國家健身教練資格認證,畢業后可以去專業的健身會所工作或自我創業。人物感言:創業要響應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有市場說明這條路可以走,符合政策意味著這條路你可以走得遠。3月14日,劉國運(右)在輔導學員健身。(學生記者 王霜霜 日報記者 王曉雨 圖/學生記者 程江濤)
《安徽日報》: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50318/article_32659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