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15日,《安徽日報》刊載我校學生記者采寫文章《五針松“保護團”挺近大別山》,宣傳、報道了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吳甘霖教授與其團隊研究、保護“植物熊貓”——大別山五針松,用科研為地方服務的事跡。

大別山五針松,是瀕危的我國特有珍稀樹種之一,國家珍稀樹種第一批二級保護樹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僅分布于安徽、湖北兩省交界海拔700至1500米的山中。近年來,由安慶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吳甘霖等幾名專家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多次出入大別山腹地,在五針松的研究、保護和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大別山五針松的野外株數不超過1000株,自然條件下野外僅有5至9個分布點,而這些分布點大多在極其偏遠的山頭。“從學校出發到達大別山山腳,需要半天時間;從有人家生活的地方到五針松的研究點,來回還要有8個小時的路程。一般我們都是每天早上5時多天還沒亮就開始上山,直到天黑再下山回來。”吳甘霖說,他的團隊一共4人,都是教授、博士,寒來暑往,日曬雨淋,這一堅持便是兩年。
除了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到達研究點之外,山里條件也十分艱苦,山上沒有人家沒有食物,只能自帶干糧和水。即便如此,吳甘霖團隊堅持每周都深入大別山去研究和保護這些“植物熊貓”。
吳甘霖說,他和五針松的結緣完全是偶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參與編纂《安徽植物志》時就對這個安徽獨有的“植物大熊貓”很關注。2011年,《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出臺,在全國40余所重點且專業性林業高校中選拔項目。吳甘霖腦子里立馬想起來了大別山的五針松,雖然不是林業院校,但地緣優勢讓他決定全力一試。歷經將近一年的努力之后,他申報的《極小種群大別山五針松的趨危機理和保護對策》項目終于在2012年12月份得到國家正式審批。“作為一個普通的地方性師范院校,能獲得國家這份信任,我們自然是非常高興,后面的工作也加倍努力?!?/p>
2013年暑假,為開展五針松控光實驗和花粉分散規律研究,吳甘霖教授帶著20余名學生住到了大別山山腳下的居民家?!吧缴系沫h境十分惡劣,有時候在山下是晴空萬里,爬到了半山腰就下起了轟轟的雷雨,甚至有一次還遇到泥石流?!眻F隊中的段仁燕博士說,由于植物的生長期是固定的,所以如果錯過了這一年的研究時機便只能等到第二年,正是因為這樣的限制條件,團隊的研究必須要風雨無阻。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所有人都帶著這樣的精神投入在研究中。原定的計劃任務從沒有因為外因而耽誤,全部按時按量完成。從宏觀到微觀做五針松生長的模型預測,團隊在不斷探索中發現新問題新思路,進而確定和研究新項目。2014年8月份,國家林業局對所有單位申報的國家級項目進行了中期檢查,五針松項目以85.6分的優異成績通過檢查,也是專家組唯一單獨表揚的項目。
在研究的逐步深化中,《極小種群大別山五針松的趨危機理和保護對策》項目越來越成熟,同時還在研究過程中延伸了其它領域的研究和探索。為解決五針松繁育能力弱的問題,團隊又與大別山一家私人林場合作,建造一個五針松培育基地,現已培育出1000株幼苗,一旦成熟便可移植到自然環境中。(羅小燕 楚千會 陳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