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6日,當天邊剛泛起魚肚白,團隊成員便迎著呼嘯的山風,一頭鉆進了大王溝里。山體陡峭、氣溫寒冷、荊棘遍地……這些對于團隊成員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大別山五針松是常綠喬木,在冬季其他樹木都凋零的情況下,更利于我們觀測和收集數據。”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學生陳夢瑤喘著粗氣說,雖然每次進山要背著沉重的設備和物資,徒步攀爬數小時山路,但沒有一個人抱怨或退縮。
大別山五針松現存種群多為中老齡個體,林下幼苗少見,種群呈衰退趨勢。保護、育苗、傳承工作迫在眉睫。為了解決核心問題——控制種子空癟率,團隊選擇在野外對植株進行干預,在傳粉前套袋,散粉期人工采集花粉并授粉。經過3個多月的不懈努力,他們終于成功找到提高種子質量和萌發率的方法,通過摸索種子最佳保存方式及最佳萌發條件、機械破殼處理等手段,讓育苗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野外種群也從原來的200余株,經過觀測、育種、育苗等擴大了5倍多。
“要把課程上在田野中,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勞動實踐中‘育苗’。”這是團隊指導老師、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項小燕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身體力行、帶領學生們深入山林,實地考察、體驗植物的生長和種植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知識、提升能力。
正是在這樣的教學相長中,團隊獲批省級優秀示范教學組織,項小燕所教授的“植物學”課程獲批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拓金計劃’示范課程、安徽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項目,為大別山五針松保護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擔當、有能力的接班人。下一步,團隊還將深入科研領域,探索提高幼苗抗逆性的方法,從基因層面找到突破的密碼。
來源:【安徽青年報】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2426&CurrSid=23658&newsid=6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