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暑假,對于安慶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白國梁來說有些特別。時隔六年,他再次帶著學生來到太湖縣西沖村,驚喜地發現,這里已經悄悄發生了改變。六年前的夏天,團隊第一次將化學實驗帶到了這群“山里的孩子”面前;六年后,第一批參與科普的孩子有的考取了理想的大學,有的考進了當地知名高中。六年來,這支由教師和大學生組成的團隊深入山區、革命老區等開展科普公益服務,行程超兩萬公里,科普超兩萬人。為支持這支團隊在科普的道路上繼續發光發熱,本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為其頒發“天天正能量特別獎”,并獎勵一萬元。
給“山里的孩子”埋下科學的種子
白國梁至今還記得六年前的“開始”。那時,他是安慶師范大學科技化學協會會長李自樂的化學老師。一次,他從李自樂的口中得知,原來,這個科技化學協會是整個化學化工學院僅有的校級社團,可是學校卻面臨著“沒有指導老師,沒有學生參與,更沒有活動舉辦”的窘境。后來,以李自樂為代表的社團骨干們向白國梁暢談了他們想利用暑期“三下鄉”的機會進村做科普的想法。
面對學生的煩惱和請求,白國梁決心陪這群孩子一起試一試。就這樣,2018年的夏天,白國梁作為安慶師范大學趣味化學科普公益實踐團指導教師,帶隊組成趣味化學科普“三下鄉”團隊,第一次領著幾名大學生來到了太湖縣西沖村,開展科普活動。
“那時西沖還是貧困村,當地的孩子們甚至從來沒聽說過化學實驗。”白國梁回憶,進山時彎繞的山路令人頭暈,到達后大家發現條件比想象的還艱苦,可令他意外的是,帶來的這群大學生干勁十足,很快就和孩子們打成了一片。當時團隊的條件相對簡陋,大家利用燒杯、試管等簡易器械做了四個簡單的化學實驗,卻很快引起了孩子們很大的好奇。就這樣,在這群孩子心中,科學的種子悄然埋下了。
六年后重返山里科學的種子已發芽
六年來,為了把科普做得更科學、更成熟,這支由教師和大學生組成的團隊壯大隊伍、更新器材,不斷深入山區、革命老區開展科普公益服務。白國梁常常教育學生,做好科普的前提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創新實驗形式。
會“爆炸”的空氣炮、噴涌4米的“大象牙膏”、掌中“跳動”的火焰……在團隊開設的科普課堂上,能夠看到基于化學原理改進的各種趣味實驗。“這些實驗往往很安全,但卻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我們想借此開發孩子們的探索欲。”白國梁介紹。
今年夏天,白國梁和實踐團的六名學生時隔六年帶著抽氣泵、鐵架臺等滿滿兩大箱專業儀器,組成“三下鄉”隊伍重返西沖村。這一次,看著“掌中火焰”“空氣炮”等化學實驗在多媒體教室內熱火朝天地進行,孩子們高舉雙手,興致高漲,白國梁十分感慨。“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有一種‘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的感覺,我越發覺得,做科普這件事值得堅持。”
“哇,空氣炮噴射得真高!”“掌中火焰不會把手燒傷嗎?”“老師,我也想上臺做實驗!”看到教室里的孩子們積極學習,西沖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軍也忍不住感嘆。他告訴團隊,六年前種下的科學種子已經萌芽,第一批參與科普的孩子,有的考取了理想的大學,有的考進了當地知名高中。
探索建立高校聯盟提高科普覆蓋率
這個夏天,團隊在擴寬趣味化學科普范圍上下了大功夫,不僅僅是重返西沖村,成員們還長途跋涉,自帶實驗器材,將創意實驗做到了江西省井岡山市、山東省泰安市以及臨沂市的十余個小學和社區。
六年來,團隊的足跡遍及安徽、湖北、江西、山東四個省份,行程超過兩萬公里,科普人數超過兩萬人,培養科普志愿者300余名。憑借著六年的付出與積累,今年7月底,團隊榮獲了第七屆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今年7月,由安慶師范大學牽頭,趣味化學科普工作室先后前往黃山學院、池州學院、泰山學院,經過溝通協調建立了趣味化學科普高校聯盟。
科普的腳步沒有停歇。團隊預計于今年10月與學校援疆志愿者合作,培養一批會做化學實驗的援疆志愿者,將科普工作擴展至南疆地區。從校園內到大山中,從安慶市到現在的4省22縣區,未來還可能去更多更遠的地方。
合肥通客戶端- 合報全媒體記者 任海怡 通訊員 汪傲 李平
來源:【合肥晚報】https://newspaper.hf365.com/hfwb/pc/content/202408/07/content_47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