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激勵廣大民眾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7月18日至22日,法學院普法幫扶團開展了民法典問卷調查活動。隊員們走進社區、鄉村、校園、商場等,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民眾對于《民法典》知識的認知程度,并對民眾感興趣的民法知識開展宣講。

“您認為《民法典》的出臺對您的生活有影響嗎?”“您對《民法典》的哪幾個分編更感興趣?”“您認為生活中會遇到哪些法律問題?”普法幫扶團實踐組人員向廣大民眾發問,了解民眾生活中的法律認知和法律問題,以便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普法和幫扶工作。隊員們走進合肥市的商場和步行街,了解商家店鋪對于《民法典》在實際生活運用的情況,以及來往顧客的生活法律糾紛;同時另一分組的隊員走進安慶市宜秀區苞茅巷社區及周邊小區,深入民眾生活,調查民眾的法律認知水平和法治素養,真正地聽取人民的“民意”。除此之外,普法幫扶團也普及《民法典》各編基本知識和民眾關注較多的如“離婚冷靜期”等問題,豐富了大家對于熱點問題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識。

民眾對這次活動也抱有很大熱情,不僅認真填寫問卷,還給普法幫扶團提出具體實際的建議。他們表示,希望這樣的普法幫扶活動能越來越多,讓法律真正地傾聽到“民意”,真正地保護老百姓的利益。
普法幫扶團對此次的問卷調查制作也格外用心。問卷調查制作歷時一周,匯集了每個成員的智力成果。從民眾的學歷和法律認知水平等多方面考慮,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對《民法典》的各編進行解釋說明,保證每個民眾都能明白《民法典》的結構和基礎內容,給出更具體準確的結果。

此外,從社區、鄉村、校園、商場不同場景的問卷調查結果也得知,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民眾對于法律認知和學習的側重不一。社區更注重“房屋租借”和“高空拋物”方面的法律知識,鄉村則更在意“快遞站不合理收費”等方面的法律問題。同時,在走訪中,普法幫扶團也了解到其他民眾關心的法律問題,如“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為普法幫扶工作提供了更為完善的“民意”調查。
此次民意調查實踐,為普法幫扶團提供了更全面細致的“民意”數據,是普法幫扶工作的第一步。這一步為接下來的普法和幫扶工作提供了針對性問題和意見,提高了普法工作的民眾參與度和幫扶工作的精準性,使“三下鄉”活動更具意義。(撰稿、攝影:汪祉怡 審核:從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