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日前,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提出殷切希望。
“深感自豪,深受鼓舞。把握科技發展前沿,以賽促學,用真才實學來服務人民正是我們創業的初衷。”安慶師范大學“茯苓菌團”團隊負責人李嘉瑛和小伙伴們第一時間學習了回信精神,直言“我們都是收信人”。
在安慶師范大學,有多支像“茯苓菌團”這樣的創新創業隊伍。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他們以“學以致用,研以促用”作為奮斗方向,堅持從課堂學習中來,到創新實踐中去,用自己的創新創造書寫燦爛的青春華章。
混合松木雜屑、稱量調配試劑、高壓蒸汽滅菌……10月16日,李嘉瑛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實驗室,準備著當天的實驗工作。
團隊自2020年成立至今,陸續攻關研發了袋料培植、壓縮棒培植等4種新型茯苓栽培模式,創建了“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實驗基地,助力惠農新模式;項目累計帶動新增就業400余人,間接帶動岳西縣相關從業人員2萬余人,為企業和農戶增收2000萬元。4年來,團隊成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科研“接力棒”仍在接續傳遞。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堅持科技打頭陣,才能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李嘉瑛回憶道,在創新創業這條道路上,團隊經歷了很多難題,在不斷的“升級打怪”中助力地方發展。
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與茯苓結緣源自一場“上門求助”。傳統茯苓種植方式主要依靠松木提供養分,當時,岳西縣種植茯苓的農戶大多采用砍伐松木的方式來培植茯苓,此舉影響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為促進當地茯苓產業持續發展,2020年,安徽西農藥業生物公司來到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尋求技術幫助。在這一背景下,該學院科研團隊“茯苓菌團”與該公司合作,成立科技服務平臺——安徽岳西茯苓科技小院,共同探索產業升級的新路徑,守護革命老區致富路。
四年來,團隊成員不忘初心,持續為岳西縣茯苓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憑借著扎實的專業知識,不斷探索創新。截至目前,團隊已攻關研發了茯苓液體發酵和袋料培植、壓縮棒培植、半覆土培植、引苓接木等四種新型茯苓栽培模式,有效避免了傳統伐木種植方式造成的環境破壞等弊端,真正做到將實驗室研究成果“送”入百姓家,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為革命老區致富提供了“新農具”。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作為團隊的初創人員,安慶師范大學生態學2023級研究生李嘉瑛與團隊共同成長。“大三時,我跟著團隊到岳西縣進行實地考察。看到光禿禿的山林,感到特別揪心,那時才真正意識到茯苓傳統種植方式對環境的破壞。”她坦言。
今年暑假,她再次帶領團隊前往岳西縣進行調研,看到印象中的那片山林已經重煥生機,這巨大的轉變令她驚喜不已。她深知,這是科技創新賦能茯苓種植產業帶來的成果。“通過這幾年接續地攻克技術難關,農民實現增收,揚起了笑臉,我們看到了努力的意義。未來我們會繼續學習和探索,提高科研能力,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我們的‘青年智慧’”。
“我是農民的兒子,從事農業是我的理想,讀研也是為了更科學合理地務農。”36歲的安慶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侯振林感慨,“看完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我更加相信科技和土地的力量,農村早已不再貧窮落后,鄉村廣闊的土地上‘新農人’大有可為。”
2017年,侯振林開始嘗試養殖蚯蚓。他發現,蚯蚓養殖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養殖蚯蚓不僅有利于解決環境問題,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然而,借助傳統的養殖方法,侯振林的經營始終不溫不火。為了探究更先進、更環保的養殖技術,學習更科學的生產和經營知識,侯振林決定深造。2021年,他以全專業第一名考取了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如今,曾經困擾他的技術難題通過學習研究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該校“益農豐莓”團隊以侯振林創立的合肥惠爾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依托,利用蚯蚓糞有機肥,輔以蛭石、稻殼等材料精心復配,經過數百次實驗成功研發出草莓專用基質,對草莓增質增產效果顯著。
團隊成員前往長豐縣實地考察時,雖然遇到了基質效果未達到預期的問題,但他們從實驗室經驗中汲取靈感,引入物理隔離技術,提出袋裝基質栽培解決方案,再次實地應用后成功達到預期目標,還計劃成立公司吸引更多青年學生加入,為長豐縣草莓產業注入新活力。
在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有這樣一位創業學生。14歲時憑借興趣成立漢服網店,從進貨補貨、設計漢服到售出漢服,全由自己打理,肩負起“老板”重任的同時還要兼顧中學繁忙的課業。她就是劉童童。
2016年9月,劉童童考入安慶師范大學。經過三年歷練,她在安慶市正式成立了漢服工作室,并在深圳市申請注冊公司,17歲的她和自己的漢服事業逐漸走向了成熟。
“習近平總書記說,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這讓我更加堅定了公司發展方向”。劉童童說,八年的創業之路,公司始終致力于將中華文化精髓與現代流行元素巧妙融合,不斷推進技術革新,將當代先進科技應用于傳統織物的織造工藝中,深入挖掘并融合當代審美趨勢。“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深化融合與創新的進程,將美麗的中華服飾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弘揚五湖四海”。
在2024年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大賽中,安慶師范大學市場營銷(專升本)專業2023級學生王軍琪帶領的“食遺擷華”團隊脫穎而出,榮獲金獎。團隊致力于打造“新型咨詢+全渠道”運營服務,通過產品創新、品牌升級、渠道更新等方式幫助非遺食品企業轉型,同時針對不同非遺食品企業發展內容開展不同類型的咨詢和升級服務。
自2022年開始,團隊創新運用“非遺食品+文創+全渠道服務”新模式,幫助非遺食品企業老石家百草梨膏糖實現兩年內營業額突破500萬元的目標,成功扭虧為盈。目前,團隊已和六家非遺食品企業合作,繼續深入探索非遺食品企業轉型新型服務模式,拓寬非遺食品市場,打造服務行業標桿。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激勵著我們要以嚴謹的態度、執著的追求和無畏的勇氣去探索未知、攻克難題”。王軍琪說,科技創新不僅是保護和傳承非遺食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更是推動其煥發新生、走向世界的關鍵力量。
近年來,安慶師范大學各學院的創新創業隊伍在各專業領域大放異彩:自主研發管道智能檢測機器人,通過缺陷檢測和識別等核心技術,為城市管道“把脈問診”;志愿科普團隊深入山區、革命老區,開展科普公益服務,為山區兒童種下科學夢想的種子……
該校“突飛‘虻’進”團隊聚焦雞糞處理難題,在創業最初嘗試使用三相固渣處理策略,但并未獲得理想效果,后來轉變思路利用昆蟲進行資源轉化,最終發現黑水虻可作為處理雞糞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實踐基地又遇到了新挑戰,團隊成員集思廣益,與電子工程與智能制造學院學生合作,成功研發出黑水虻自動篩分機與幼蟲收集器,降低成本的同時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既增強了我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為我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將在學習和實踐中弘揚科學精神,提高自己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環境工程專業2022級(2)班學生洪煒說。
青年學子在創業賽道奔跑的背后是學校保駕護航。安慶師范大學高度重視科研工作,積極出臺各項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學生科研事業,專門出臺了科研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創新平臺向本科人才開放的長效機制,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參與課題研究。同時,學校還建立了教研一體、學研相濟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引導師生參與科技創新,將最新科技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在這些措施推動下,該校青年學子在各類競賽中屢獲佳績。2020年以來,學校師生科研團隊獲得國家級獎勵80余項、省級獎勵2300余項,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0余項、省級項目500余項。學校將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科研激勵機制,為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推動科技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程榕娟,通訊員劉子陽、馬士蕊、張淑慧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