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沈志富老師在教學樓A201教室為人文與社會學院歷史學專業學生作題為《安豐還是漢陽?——<禹貢>大別山地望之爭》的學術報告。
沈志富老師首先從今人眼中的大別山意象談起,提出研究歷史地理要重視對山川地名來龍去脈的考證。繼而由儒家經典《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大別”地望出發,詳細梳理了大別山歷經兩千余年名實之辯的爭論過程。報告認為,歷史上有關大別山地望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有“安豐說”與“漢陽說”兩種,這一認識在兩晉以前無異議,晉隋之際分歧漸起,至清代論爭達于頂峰,直至近代西方地理學傳入中國后,隨著新的自然地理知識譜系的建立與傳播以及大別山的區域方位在新編測繪地圖上被重新標注,這場持續兩千年的山川地理聚訟才算漸告平息。
沈志富老師的報告引證詳實,思路清晰,語言平實而精彩,論述充分且生動。同學們表示聆聽報告收獲頗豐,既加深了對先秦經典《禹貢》山川地理及其變遷的認識,也激發了大家探索大別山地區豐富多彩歷史文化內涵的興趣。(人文與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