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應人文學院邀請,暨南大學中文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蔣述卓教授在菱湖校區圖書館報告廳做了題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生命精神和哲學智慧”的學術講座。講座由人文學院方錫球教授主持,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近200人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蔣述卓教授從兩個角度深入解讀了中國古典詩詞,一是從生命精神的角度理解古人的生命探索,二是從哲學智慧的角度領會古典詩詞的思想意蘊。首先,他提出,詩來自于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生命的悲情和抗爭,并舉例講解了傷時、傷史、傷離別、傷生悲世、貶謫之悲、感士不遇、愛之痛苦這七種中國古典詩歌的悲情傳統。他引用了杜牧的《赤壁》和李商隱的《賈生》這兩首詩,為同學們介紹了古人的傷史文化?!皞贰笔敲鎸v史的生命探索,是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追問和反思,表達詩人的情感共鳴與情感共振。古人的哀傷歷史,其實是在傷自身、傷時代。其次,他談到,詩的思索體現哲學智慧,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我們可以悟出許多哲思,譬如化悲為健、化悲為通、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等。這些哲思可以運用到現代,指引我們更舒適更積極地生活。最后,方錫球教授總結了本次講座的核心內容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體會,使同學們進一步理解了講座的精華。
蔣述卓教授以他淵博的知識、精辟獨到的見解、深入淺出的講解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并親切和藹地與同學們互動,耐心解答同學們的問題。“通過本次講座我重新了解了中國古典詩詞,詩詞之美不僅在于表面上辭藻的優美,還在于其蘊含的精神和哲思。我們現在遇到的困惑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遇到過,通過詩詞,我們可以與古人對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次講座,我收益匪淺,希望有機會能參加更多這樣的高水平講座?!?020級漢語言文學二班的陳吉同學說。講座結束后,蔣述卓教授與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部分教師和研究生進行了學術座談交流。
本場學術講座是人文學院“五月學術活動月”系列活動之一,也是貫徹落實人文學院黨員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對學院的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等工作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撰稿:向雪貽 攝影:賴紅雨 審核:汪孔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