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傳媒學院李霞副教授在龍山校區教學樓B402作題為“人際傳播中的偏見及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新特點”的學術講座,該院2016級新聞學專業全體同學聆聽了報告。
“各位同學們手機中存有多少聯系電話?”、 “ 使用新手機后,你會告訴哪些人你的新號呢?”、“看看你現在的手機通訊錄,有沒有你想不起的名字?”李霞老師用貼近同學們生活實際的問題開篇,引起了在座同學們的廣泛興趣。
講座中,李霞老師首先向同學們詳細的講解了什么是人際傳播、人際傳播的類型、人際傳播的動機、人際傳播的特點。李霞老師認為,人際傳播是人與人之間借助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動,其可分為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與依賴一定媒介的非面對面的交流兩種類型。人際傳播具有獲取信息、建立與他人的社會協作關系、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滿足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這四大動機。同時具備傳遞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信息的意義更為復雜和豐富、反饋及時,互動頻度高、是一種非制度化傳播的特點。
李霞老師以英國小伙參加“非誠勿擾”節目相親失敗的案例引申出人際傳播中的偏見、人際傳播中偏見產生的心理機制、怎樣正確對待偏見這三大方面的知識。她認為,我們的觀念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的世界,每個人的判斷都打上了自己經驗、地位、利益、知識、文化甚至階層、宗教信仰等等印記;偏見三大心理機制即心理期待、心理歸納、心理圖式;在尊重偏見不可超越性的同時應正確對待偏見,超越有限經驗,擺脫經驗干擾。
“人際傳播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李霞老師的講座讓我對人際傳播知識有了更為系統的認識。”2016級新聞學專業的黃定傲同學說道。
此次講座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結構清晰,開拓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并增強了同學們的專業理論基礎。(文 鐘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