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1月14日,教育學院在D111教室舉辦心理學學術講座。教育學院院長曹長德、副院長韓建華,教研室主任宋志英等出席本次講座,教育學生學生參與講座進行學習。
本次講座邀請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茨維達高娃·拉麗薩·阿列科薩得撈伍娜和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學博士、教授馬尼諾夫·瓦莉麗·哈達羅維奇作為主講,教育學院王皓宇老師任翻譯。
茨維達高娃院士講座的主題是《社會心理監測體系——是降低教育環境中的風險行為基礎》。通過圖文結合方式為大家介紹她的主要研究成果,“社會心理監測體系是降低教育環境中的風險行為基礎”。她提出,社會心理學在各領域的應用是具體的,在對青少年吸毒和濫用藥物的研究中,需要注重社會心理因素和環境研究。
與傳統對吸毒的臨床研究與診斷不同,茨維達高娃院士認為有必要從青少年的生活環境層面著手,通過對家庭、學校、同齡人的調查得出結論,預防青少年吸毒應做出方向性的指引。
馬尼諾夫講授講演的主要內容是《俄羅斯現代年輕人認知中的良心及其特征和狀態,良心與互聯網》。作為額洛奇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學學科帶頭人,馬尼諾夫研究方向著眼于心理學方法和良心道德心理研究的現象。
馬尼諾夫教授首先引用康德著作《實踐理性批評》中的經典語段,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從而引出關于良知是心理現象的研究結果。另外,以道德與良知的墮落進一步講述人類的“危機意識”,“技術手段不僅威脅到自然的保護,而且已經侵犯人的內在本性”等研究成果。
面對茨維達高娃院士和馬尼諾夫講授細致入微的講演,現場的同學通過一陣又一陣雷鳴般的掌聲,表達尊重與認可。講演結束后,同學們積極提問發言,茨維達高娃院士和馬尼諾夫講授分別做出詳細解答。關于現場學生提出的“如何預防青少年吸毒和濫用藥物最成功”這一問題,茨維達高娃院士表示,優先考慮培養新技能這一積極的方法,同時搭配環境特征改變和社會機構的介入。
講座最后,教育學院宋志英教授為講座做簡單總結。值得一提的是,茨維達高娃院士和馬尼諾夫講授表示對此次的中國之行非常滿意。茨維達高娃院士認為國際間的交流是大趨勢,能與中國學生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研究過程是件好事。“此次講座的舉辦,使我校學生更加了解國際心理學研究成果,更加深了我校與國際之間的學術交流。”擔任翻譯的王皓宇老師總結道。 (李勤 趙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