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安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錢廣榮教授在文源樓305教室為文學院12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了一場題為“文以載道——文學中的倫理問題”的學術報告。
錢教授從“文”和“道”的內涵、關系切入論述。他指出,“文以載道”之“文”大體上有兩種,即文論和文學。文論以邏輯演繹的形式“載道”,文學以形象演示的形式“載道”。“文以載道”之“道”,不是哲學范疇,不是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即不是自在規律之“道”;而是倫理學范疇,如孔子說的“志于道,據于德”的“道”,即是人為規則(道義)之“道”。主要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倫理學說和道德主張,其核心是仁。“文以載道”表達了文學與倫理學不可分割的內在邏輯關系,同時也揭示了文學中倫理學問題。
錢教授還分別闡釋了“文以載道”的道德功能和現實意義。他認為,中國文學特別是神話、傳說、小說、戲劇、民間文學,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尤其是鑄造了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品格。在這種意義上,沒有源遠流長的“文以載道”,就沒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倫理文化和道德傳統。文學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和彰顯倫理文化和道德精神的主渠道。
錢教授結合自己在《學語文》上發表的論文《語文的本質內涵——從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說起》,談了文學的精神品質問題。他認為,語文本質上是一個民族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的精神文化,又是一個民族繼續生存和不斷生長的文化之根,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總是經由其語文建構和表達出來的。沒有“語”和“文”,人們當如何思考、建構和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乃至生命個體心靈世界的認知、感悟和追求?如果說哲學如同馬克思所說的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語文無疑就是民族精神的精華。
錢教授說,語文從來都是特定的國家和民族的,在‘根’的意義上構筑著該民族個體成員與民族整體之間的心靈聯系,這是語文的文化使命,也是語文的本質所在。其一,語文作為特定民族的母語,代表著特定民族的尊嚴,對待語文的態度所表達的往往就是一個人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意識。其二,語文作為一種語言邏輯,是一種社會歷史意義上的方法,用‘語文方法’觀察和思考社會,表達和踐履人生,既演繹著社會歷史發展的一種軌跡,也鋪就著人生發展和價值實現的道路,沒有語文的社會和人生都是不可思量的。語文教師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領悟和接受課文內涵的中華民族求真務實、誠實可信、善待他人、欣賞美物、愛好和平的優良品質。第三,語文作為一種文化知識的基礎學科,即是其他學科學習研究的邏輯基礎,也是其他學科記述和表達的邏輯程式。
錢教授最后談了中國文學史與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載道問題”,分別闡釋了‘載’的基本方式和‘道’的主要內容。
錢廣榮教授是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倫理學會理事、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報告視角新穎,學理深刻,發人深思,使同學們領略到了學術的魅力和學者的風范。(學生記者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