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有一次,溺水只差一念。”夏日的課堂里,11名志愿者化身“安全衛士”,用鮮活案例與趣味互動敲響防溺警鐘。6月27日,體育學院“旅見原鄉,情暖空巢”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安慶市宜秀區實驗小學,開展“安全伴我成長”防溺水主題宣講活動,通過“沉浸式”知識講解與競賽互動,為孩子們筑牢生命安全防線,將安全意識的種子深植童心。

設計活動方案、劃分講解小組、模擬互動流程……活動開展前,團隊負責人、體育教育專業2023(4)班的劉慶源帶領團隊成員反復打磨準備工作,將11名成員劃分為案例講解組、道具展示組和競賽組織組,針對“溺水急救”等場景進行模擬演練。“要讓孩子們聽得懂、記得牢。”劉慶源直言,周密的籌備只為讓防溺水意識深刻烙印在孩子心底,真正成為他們身體里的“安全警報器”。
“小朋友們,防溺水‘六不準’具體是哪‘六不準’呢?”講臺上,團隊成員、旅游管理(對口)專業2023(2)班的吳圓媛化身“安全小老師”,以疑問開啟課堂,圍繞防溺水安全知識展開講解,逐步引導孩子深入學習防溺水“妙招”。講臺下,學生踴躍舉手,競相搶答,課堂秒變防溺水知識“闖關現場”。
雙臂舒展,頸部微揚,團隊成員、運動康復專業2024級的劉志宇為孩子示范防溺水自救動作。“小朋友們,在遇到危險時我們可以借助頸部和肩部力量,將身體從俯臥翻轉為仰臥。”劉志宇邊講解邊順勢轉換為仰漂姿勢,模擬口鼻浮出水面的狀態。臺下的孩子目不轉睛,在座位上模仿練習。11歲的胡馬亞坐在板凳之上,雙手環抱腦后,復刻每個自救動作。“哥哥示范的自救小技巧我都記在心里了,若遇到危險也有了沉著應對的方法。”
“過去我總認為野外水域才是危險源頭,如今通過哥哥姐姐的講解才明白,即使是設施完備的游泳池,若缺乏成人監護、忽視安全規范,同樣暗藏危機。”11歲的謝厚溁直言,“小老師”們用觸目驚心的現實案例與清晰易懂的安全準則,“刷新”了他對安全知識的認知。“防溺水知識不僅要牢記于心,更要付諸行動,我會主動向身邊人科普這些知識,真正擔起‘小小安全員’的責任。”
“怎樣把復雜的防溺水知識轉化成孩子們通俗易懂的話語?”“如何通過互動讓安全意識真正入腦入心?”……早在前期準備中,吳圓媛便陷入思考,她反復琢磨,決定采用“案例+提問+演示”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趣味問答和情景模擬環節,搜集卡通警示標牌、手繪危險水域示意圖,力求用生動鮮活的形式,為孩子們筑牢防溺水的安全防線。

除此次防溺水宣講活動之外,“旅見原鄉,情暖空巢”暑期社會實踐團積極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未來,團隊將借助新媒體技術,打造“線上+線下”文旅推介平臺,通過短視頻宣傳、直播帶貨等形式,讓鄉村特色文化“觸網出圈”。“我們希望用青春力量架起橋梁,讓鄉村‘好風景’轉化為‘好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劉慶源說。(撰稿:學生記者 楊子嫻 攝影:湯俊杰 編輯:江偉 審核:王瑋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