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范活動認定名單和第四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范活動入圍名單。我校黃梅劇藝術學院韓再芬帶領的“黃梅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教師團隊”入選第四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范活動入圍名單,成為我校歷史上首次入圍此名單的教師團隊。
這一歷史性突破,是學校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的重要指示和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學校一流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的優異成績。

弘道報國守初心,言為士范顯擔當。團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守“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將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思政+藝術”深度融合的育人機制。所在黨支部入選校級“領航”計劃,設立“藝心向黨”示范崗,常態化開展藝術黨課,創排黃梅大戲《延年和喬年》《鄧稼先》和“思政小戲”《戒尺》等多部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黃梅戲劇目,實現“以戲化人、以藝育人”。團隊涌現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皖江學者”特聘教授、“江淮文化名家”等一批秉持仁愛之心、甘于奉獻的先進典型,形成了德藝雙馨、弘道育人的良好氛圍。
教學相長重創新,啟智潤心育英才。團隊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以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推進教學改革,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建成安徽省首個新文科戲曲實驗室,開發“AI+《唱腔念白》”等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構建“五育并舉”育人新格局。黃梅劇藝術學院獲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黃梅戲演唱藝術》獲評安徽省一流教材,團隊成員屢獲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獎項。表演(黃梅戲)專業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和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構建了“校團融合、四鏈協同”的復合型黃梅戲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今日頭牌”“明日之星”等一大批優秀戲曲人才,充分彰顯了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求是創新攀高峰,潛心研究興文化。團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發揚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和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成立全國首個黃梅戲文化研究院,系統構建“黃梅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戲曲與曲藝”學科入選安徽省應用型高峰培育學科和博士點立項建設學科,承擔多項國家基金項目,出版系列學術著作,獲重要科研獎勵,多篇咨政報告獲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黃梅戲《鄧稼先》《六尺巷·寬》等作品展演出圈出海出彩,進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演繹“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的中華調解智慧,深刻詮釋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和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集智攻關顯雅韻,以文化人遠傳播。團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錨定文化強國建設目標,堅持胸懷天下、以文化人,踐行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深度參與黃梅戲文化研究院和皖南文旅融合發展研究院建設,參加十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主辦全國黃梅戲創作人才高級研修班,建設“中國黃梅戲數字資源庫”,參與制定《戲曲文化(安慶)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加快推進黃梅戲文化繁榮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共同辦好《黃梅戲藝術》期刊,建設產學研基地30多個。積極服務大別山革命老區和皖北全面振興,對口支援新疆基礎教育,踴躍參加全國“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主辦“一帶一路”黃梅戲發展國際研討會,組建“國際中文教育與黃梅戲沿‘一帶一路’國家協同傳播研究”團隊,參與第九屆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青年論壇,向海外大力推廣中國戲曲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樂教愛生聚合力,潛心奉獻創一流。團隊負責人韓再芬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和全國戲曲領軍人才,曾兩度榮獲“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堅守黃梅戲藝術四十余載,深耕戲曲人才教育培養二十余年,彰顯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和潛心研究的鉆研精神。團隊傳承紅色師范基因,依托黃梅戲特色,打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集體,先后榮獲安徽省三八紅旗集體、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優秀集體、“大黃山”戲曲文化保護傳承等省級創新團隊等榮譽。團隊結構合理、發展目標清晰、協作機制健全,展現出樂教愛生、團結奮進的一流團隊姿態,為戲曲教育傳承與創新發展持續貢獻力量。
此次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范活動入圍名單,是對學校二十年來扎根戲曲教育、致力文化傳承創新的充分肯定。今后,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黃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崇高品格為榜樣,大力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踐行科學家精神,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建強建好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筑牢教育強國根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撰稿:周尚書 王善武 編輯:范龍超 審核:汪超 鮑碩來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