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也是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志性體現之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在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都試圖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勢必要求我們對傳統的師資培養模式、師范教育體制和教育課程與教學體系進行改革,以迎接新課改提出的挑戰。
我校作為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一所本科高師院校,一直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工作,2007年3月22日專門成立了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實踐教學中心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整合資源、拓寬渠道,力求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的需要,服務于基礎教育。在學校的倡導下,我校很多一線教師高度自覺的關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進展情況,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改革,努力使高師教育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收獲,這里我們對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吳隆才副教授進行了采訪,暢談“物理教法”課程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和反思。
記者:吳老師,您好!高師院校物理教育專業主要是擔負著培養中學物理師資的重任。面向和適應基礎教育,服務和引領基礎教育,應成為我們辦學的主要特色和亮點。您來我校工作后從事物理教材教法教育研究和指導畢業生實習工作已經22年了,這些年來,針對當前課改的需求,在中學物理教材教法課程改革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
吳隆才:我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密切關注基礎物理課程改革的實踐,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不斷地與時俱進。自2001年教育部倡導進行基礎教育課改實驗一開展,我們就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精神,注意更新舊的教育理念。2002年6月15日,筆者參加了由我校牽頭召開的“安徽省基礎教育新課程與高校教學改革座談會”,得到很多啟發。同年10月,筆者作為省級專家組成員,赴馬鞍山、全椒兩個省級課改實驗區進行了省級調研,收獲很大。2003年經學校推薦,筆者又分別參加“高等學校學科教學論教師國家級培訓班”和“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干培訓者國家級研修班”學習。針對物理教法課程采用的教材內容陳舊和滯后的現狀,我們于2001年8月參編并出版了新的教材:《物理教學概論》。該書密切聯系當時的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實際,注意吸收國內外有關物理教育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關于素質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教法上增加并突出了物理教學課程和方法的改革,以及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和美育等內容;增添了原老教材中所缺少的學法研究,素質教育和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內容。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又及時地制作了“物理教法”課程的多媒體課件,適時的補充了“掌握物理新課標、學習物理課改新理念和新教材”、“課改形式下的物理說課”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研究”等相關的內容。課后,我們又多次舉辦了全校性的有關《基礎物理的新課標、新理念與新教材》學術講座,從而使課改的精神和理念更加廣泛地深入人心。
二是緊密聯系基礎物理課程改革的實踐,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具體做法是:
首先:關注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本位,在物理教法課程中滲透“人文關懷”。在物理教法的緒論課上,我們就強調,本課程的教育目標是:“先當物理教書匠,后成物理教育家”。既要學習“知識和技能”,更要掌握和體驗“過程與方法”,最終培養體現自身個性特色的、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始終是貫穿、滲透于本課程的一條紅線。在具體的實施層面上,我們采取的是“寓”、“喻”——聯想、思考——交流、討論的方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恰當地引入由教師自己創作的古詩詞的形式來進行。例如,在研討試講和實習的要領時,我就寫了七律《實習論課》:
艷李含苞新出墻,春風傳藝燕飛梁。絲穿網結環環扣,璧合珠聯字字量。
流水潺潺聲抑抑,高山偉偉氣昂昂。起承轉合風調雨,呼應鋪陳鳳攜凰。
在論及課改形勢下教師的品德素質和知識能力結構時,我還寫了七律《詠執教》一詩:
晨吟夜省暢書文,雨潤苗青耕作勤。木鐸長鳴千草綠,春風喜舞萬花芬。
字斟句酌情流水,音抑聲揚語若云。知博當如江海瀚,雙馨德藝九天聞。
在談及對當前課改實施層面的看法時,我又在堂上寫出一首《詠課改》的七律:
海外清風洗積塵,奇葩綻放教壇新。過程合作終身益,方法交流滿院春。
古訓今循需立本,西苗東植務求真。虛招濫竽沙淘盡,琴瑟和鳴金石純。
……等等。讓同學們從理解和欣賞詩的意境入手,通過討論和交流,在生動形象、充滿詩情畫意的人文氛圍中,對有關的命題有了充分深刻的認識,從而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其次:讓物理教法課程與中學物理教學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訓同步進行。在《中學物理教材教法》第一堂緒論課上,我們就引入幾個學生可能自以為很簡單的中學物理演示實驗,讓學生上講臺操作和解答原理,結果十有八九的學生出了“洋相”,給他們以極大的震撼,也引起大家對培訓中學物理教學實踐技能的重視。在以后的教學進程中,我們始終結合對中學物理課改教科書的分析研討來培養學生把握吃透中學課改教材的能力;結合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來培養學生活化知識、深入淺出地解決與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中學物理演示和實驗的操作和分析,倡導大家用身邊的物體、生活中的用品來自制教具,培養學生觀察、動手和創新的能力;結合播放中學物理課改示范課的錄像和事后的分析評課,培養學生實施新課改、駕馭課堂的能力。為了鞏固強化效果,我們還在物理教法的考試中引入了“中學物理教材和解題能力”、“中學物理實驗操作和設計能力”及“物理教育小論文”的考查項目。如“結合試講,談‘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結合課改新教材,談物理教育中的‘科學探究式’學習”等論文題,均密切結合當前物理課改,沒有現成答案,必須靠平時的積淀、活化和創新,才能考得好。
為了培養學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程改革實踐的能力,我除了每堂課都堅持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授課外,還在課內增加了物理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技能培訓內容,并新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等專項實驗。在校內多次開設相關的專題學術講座,還多次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通過以上活動,使物理專業的學生的在這方面的實踐動手能力逐年得到提高。例如:在筆者的指導幫助下,物理02屆畢業生劉楊慶和周勝廣制作的課件“單擺”曾分別獲得院第三屆多媒體課件大賽一、二等獎;他們在筆者指導下所撰寫的畢業論文也均獲得優秀;物理03屆畢業生徐維制作的課件“電場”曾獲得院第四屆多媒體網頁大賽一等獎,等等。
再次:盡量開拓學生上講壇參與、互動和自我展示的空間。在物理教法授課進程中,我們也同時將高中物理的配套教材按兩個小章節為一組劃分成60多個單元,再利用計算機派隊的方法讓學生每人各分得其中的一個單元(共兩節內容),做為課內的試講和微格教學培訓的內容。要求每人都要認真寫好相應兩節課的教案。在理論課學習約六周以后,集中安排時間讓人人都上講壇對其中的一節內容進行試講或說課,而另一節內容,則安排在學校的微格教學培訓中進行。在這兩項培訓中,我們都狠抓“評課”這一環節,要求先“自評”,再“互評”,最后才由老師“總評”。并將學生評課、參與時的表現作為平時成績考查的重要一環。課余時間我們還舉辦“物理模擬講壇”,組織全院系的“物理說課大賽”等,這些活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 “安慶師院首屆學生說課大賽”中,我系06屆學生張蕾獲得全校理科組一等獎。在最近舉行的全校“學生教師技能模擬抽測”中,我院又獲得總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績。
三是積極參與基礎物理課程改革的研究和實踐,抓緊和落實教育實習的管理和指導環。在研究多媒體技術與中學物理教學實踐的整合方面,我曾多次參與國家、省和院級的有關教研項目和競賽,并多次獲獎。2001年以后,筆者將此項優勢應用在參與物理課改的實踐中,并申報了2003年度的省級教研項目《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物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應用》且獲得立項。在此項目中,我們采用師生互動,校友聯合的方式來開展研究,成果頗豐:2003年底,在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四期上發表了由吳隆才、劉揚慶(校友,安慶四中教師)撰寫的論文《多媒體課件的研制》。2004年5月,在巢湖學院學報第三期上發表了由吳隆才、周勝(校友,樅陽二中教師)撰寫的另一篇論文《多媒體技術在基礎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我們又研制了與當前物理課改革新教材(人教版)相配套的課件《色彩斑斕的光現象》,于2004年8月在“第五屆全國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物理教學成果大獎賽”上進行了交流并獲三等獎。2006年6月筆者又與徐維(校友,涇縣二中教師)共同完成了《春苑新課程物理網站》的研制,與06屆畢業生許永生(蕪湖縣二中教師)合作完成了當前課改新教材的《溫度計教學設計》(含課件),這兩項作品均在同年9月份“2006年安徽省6項電教學術作品評比”中雙雙獲得一等獎。從2001年至今,筆者先后指導有關基礎物理課改內容的畢業論文近50余篇從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已先后指導高師物理專業教育實習二十余屆。
記者:我校一直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工作,在今年3月22日專門成立了教師專業發展中心,目的在于整合資源、拓寬渠道,發揮我校高師教育優勢,力求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的需要,服務于基礎教育,引領基礎教育改革。您作為從事教材教法研究多年的一名老專家,您認為教師教育發展中心的意義是什么?教師教育發展中心成立后對全校的基礎教育改革將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吳隆才:學校整合資源,成立教師教育發展中心是非常必要的,是極具遠見的一項重要舉措。集中優勢兵力,打好課改的攻堅戰,需要全校各科教法教師及教育學、心理學的教師聯合起來。我想,這一機構的職能與貢獻,應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它應是為推動高師和基礎教育課改而培訓人材和骨干的“教導隊”。有了“中心”,我們就可以統籌安排,“中心”應定期或不定期的在全校開展課改培訓班或專題講座,在教師中培養課改骨干,實現全校“大三”學生在“教法”課程上的自由選課,以真正地實現其“一專多能”。在這一機構中,全校擔任教育學、心理學和各學科教法課程的教師可以在相互交流和切磋,在各學科相互滲透和整合的基礎上,制定全校培訓課改人材的統一計劃和方案,制定出與課改相適應的各科教學大綱;可以集體備課,編寫和整合教材;可以相互聽課,推廣和確立新的、適合課改的教學模式、規范和方法。
二、它應是投身、參與高師和基礎教育課改的“生力軍”?!?/strong>中心”的教師應關注課改的最新動態,深入到中學第一線開展有關的調研活動,在虛心學習中學教師課改經驗的同時幫助他們解決課改中的實際問題?!爸行摹钡慕處煈獮橥苿痈邘煹慕虒W體制和模式的改革,以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課改作出表率和貢獻,積極率先投身參與高師和基礎教育課改實踐,建構互動課堂、自選課堂、能力課堂、和諧課堂,從而身體力行,言傳身帶,為社會培養能適應課改形勢的高水平的新型教師。
三、它應是展現高師和基礎教育課改成果與風采的“展示臺”。“中心”應實現教研、科研和培訓工作的整合。學校每年應撥給“中心”一定的活動經費,并激勵教師以此為基礎,去積極申報各級課改的教、科研的立項,激勵大家多出成果,多拿大獎;尤其要倡導“中心”教師與中學教師在課改方面聯合進行科研,開發項目,倡導教師帶領自己的學生一同參與課改實驗和研究,并出成果,上檔次。在課改方面,“中心”的教師應不斷在校內外開設公開課,展現示范課,賽出優質課,打造精品課。“中心”還應創建有影響力的課改網站和?。ㄊ校┘壍恼n改期刊。“中心”的課改網站和期刊應能及時地呈現基礎教育課改的最新動態和進程;展現我校有關課改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成果;應能廣泛搜集并總結基礎課改中的優秀業績、成功經驗和最新成果;及時幫助解決課改中的困惑和難題。
四、它應是引領高師和基礎教育課改開柘前進的“火車頭”。“中心”應是我校與基礎教育第一線開展課改業務交流和互動的窗口。我們應經常有組織地與省市教育主管及教研機構和各中學開展交流互動。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我校相關師生深入課改第一線,開展觀摩、聽課、調研乃至示范教學,還應經常性地請課改第一線的同志來我校授課、講學和傳授經驗。我們應以自己的敬業精神、科研成果和工作業績,在基礎教育課改中樹立威信,產生效應。從而爭取獲得皖江地區中、小學教師課改繼續教育的培訓權;爭取獲得本地區各項課改“優質課大賽”的參與評審權;獲得本地區課改第一線教師職稱評定的業務咨詢權。(采訪:計裕人)